校友人物

校友人物

当前位置: 首页    正文
逆袭人生——记我校1992届工民建专业毕业生赵可法
时间: 2020-05-28   来源:   作者:   点击:


    赵可法,1992年从淮阴工业专科学校(淮阴工学院前身)工民建专业毕业。毕业28年来,他从一名普通的农场干部,成长为今天的国家级一级建造师、中国注册造价师。难能可贵的是,他的业余爱好——文学创作业绩更是不俗,至今已有三本散文集,一部25万字的长篇小说问世。不单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,还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、上海文艺网签约作家。可谓工作、生活、学习,都打理得风生水起、莲花荡漾。



    “作为一名穷苦人家的孩子,没有太高的奢求,能有个工作单位就满足了,再说,再苦再累的地方总要有人去啊!”

    那是1992年夏天的一个上午,淮阴工业专科学校建工系92届毕业生分配工作会议正在三楼召开。系党总支书记在会议临近尾声时补充说:“还有,省司法厅要从建工系招收一名毕业生,派到偏远艰苦的农场搞基建。你们谁要是不怕苦,愿意去,写一份书面申请给我。”他知道,那不是一般的苦差事,应该没有人愿意去。那一年,是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统分统配的最后一年。

    没承想,会议刚结束,赵可法就向系里递交了申请书。看着系领导诧异的表情,赵可法是这样表态的:作为农村一名穷苦人家的孩子,没有太高的奢求。能有个工作单位就满足了,再说,再苦再累的地方总要有人去啊!

    于是,那张巴掌大的司法厅报到证就递到了赵可法的手里。在毕业纪念册上,系书记留言鼓励: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。班主任留言:你做任何事情都很认真,比任何人都优秀。就这样,赵可法怀揣着自己的萦萦梦想、母校老师的拳拳期盼,独自一人来到省司法厅政治处报到,厅政治处的一纸介绍信,将他分派到连云港的东海农场。

    1992年8月14日,那是赵可法记忆里无法抹去的日子。那一天,他带着两床被、一个脸盆、两个饭钵、230元钱,来到了东海农场。虽然早有心理预期,可到了那里,赵可法还是被惊着了:远近一片荒凉,宿舍破烂不堪,两万多亩的黄土地,一望无际。说是东海农场,原来就是东海劳教所,一个单位两块牌子。赵可法所在的那个“工程基建服务大队”,更是一穷二白,要啥没啥,画图全靠手工,自己用硫酸纸熏图。就连赵可法结婚时的“婚房”,都是借的建筑队的木工房。与他一起工作的老同事,非科班出生,即将退休,绝大部分任务自然就落在了赵可法一人身上。

    “是金子,总会发光。你可能暂时不被赏识、起用,但只要你具备真才实学,你尽管沉住气、静下心。属于你的机遇迟早会来。”




    在这样的“饭食瘦身、茅屋见天”的工作、生活条件之下,年轻的赵可法气定神闲,带着一种“天降大任于斯人”的豪迈与决心,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工作之中。从第一天起,他就要求自己不颓废、不坠志,十年之内一定要拿下该拿的所有证书,并给自己立下规矩:不管如何疲惫,每天都要浏览专业书一个小时以上。第二年春上,他考取了江苏省预算员资格。1997年,建设部实行全国造价工程师注册执业资格考试制度,四门考试要求一次性通过。赵可法觉得应该把握好这个机遇。虽然身处偏远农场,交通不便,无法参加培训,但他凭着从小练就的毅力,自虐式的苦学苦读,硬是将那几厘米厚的复习资料全部啃了一遍。那一年,赵可法报了四门,顺利通过三门,第四门实务考试仅以6分之差,与“成功晋级”失之交臂。赵可法那叫一个郁闷啊。但赵可法可不是那种一蹶就不振的人。1998年,全国造价工程师因故停考一年,到了1999年,他就一举通过了造价师全部四门的考试。

    西谚有云:自助者天助。一个人,可以清贫、卑微,甚至较长时间的时乖命蹇,但决不能失去梦想,只要梦想存在一天,就有改变命运的机会。

    造价师证书到手了,可赵可法没有满足,他仍然觉得自己“才疏学浅、略识之无”,学识不能胜任实务之用。于是他决定向国家一级建造师资格冲刺。这个资格考试四门要求在两年内滚动式通过。第一年,赵可法又是顺利通过了三门考试。但实务考试比造价师执业资格考试还要难,据统计每年的通过率不到10%。假如通不过,前面三门成绩均要清零。“我赵某人就应该是那10%!”那大半年时间,赵可法上下班都拎着一个黑色手提包,里面装着复习资料,一有闲暇,立即投入到题海之中。有了这样一种“废寝忘食”,后来的结果不说大家也能猜到。正应了那句俗话,人生的每一滴汗水都不会背叛初衷。160分试卷,96分及格,赵可法以106分的成绩顺利通过。



    生活永远是一道待解的应用题,而解题的思路永远在自己手里。2014年,赵可法从原基建处到了指挥中心,从事监控指挥、门禁值班。究竟什么原因把他一个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调去做一个“门禁值班”这样简单的操作呢?尽管当时的赵可法有点不理解,但他还是毅然来到新的工作岗位就职。他说:作为一名公务员,服从组织调配,天经地义!

    这个“冷板凳”,一坐就是两年半。2017年5月下旬的一天,赵可法正在指挥中心值班,单位副政委打来电话:小赵啊,组织上要发挥你个人学工民建专业所长,打算调你到江南宜兴地区工作。你考虑一下答复组织。

听到这个消息,赵可法当然喜出望外。但高兴归高兴,可他还真的犹豫了。老婆说,四十几的人了,还折腾啥呀!离开生活了近30年的地方,到一个陌生环境重起炉灶,值得吗?深思熟虑以后,他的最后决定是:值得!司法干警响应号召是天职!2017年6月,赵可法欣然来到宜兴。原来,宜兴戒毒所扩建改造,正缺少基建专业管理,整个江苏省司法戒毒系统,手上有两个全国证书又有实战经验的建筑专业人才,真的很少!

    是的,谁都渴望机遇能够垂青自己,但问题是,很多的人一生都是在被动地等待机遇,听天由命。而像赵可法这样的佼佼者,并不是机遇偏爱他们,而是他们一直在创造机遇,这才是他们异于常人的地方。要想做一个成功者,就要不断给自己创造机遇,并做好每一个细节。哪怕这个细节有时会被忽视。

    “总结自己取得的一点小成绩,”赵可法觉得,“要想成就一件事情,光有天赋还不行,还要有“地赋”,这个地赋就是勤奋+坚持。”




    为了陶冶情操,赵可法的业余时间就是“狂练”书法。从楷书的勤礼碑,到金文篆字、行书、小草书、大草,这一练就是十年时间。可自己总感觉没有太大的进步。到底如何“自出新意,不践古人”,让自己的书法艺术迈上台阶?赵可法终于悟出,学书法,最终拼的是文学素养,不读书,焉能让自己的书法“出神入化,自成一家”?于是,理科出身的他开始“恶补”起文学来,小说、散文、诗歌、报告文学,赵可法无所不读。文学水平渐次地厚重起来。

    2006年夏,赵可法去黄山旅游,回来后总感觉有话可说,就写了一篇游记体散文《漂流人生》投给了连云港《苍梧晚报》,没想到竟然见报了,他赚了人生当中的第一笔稿费。他又乘兴写了一篇游记《秋游芙蓉谷》,没想到竟又如期发表了。从此,赵可法的文学灵感被激发,文思如决堤之水,汹涌而来。一路走来,几年之间,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是可圈可点:《无语的乌镇》获第四届全国精短文学征文二等奖;《漂流人生》获中国散文学会论坛征文大赛二等奖,入选《2010年中国散文年度精选集》;《住院》获中国散文学会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;《栀子花》获中国散文学会论坛征文大赛二等奖;《晶心相印》获第十二届全国水晶节征文大赛二等奖;《临水建城》获“龙行大运——运河申遗”全球征文大赛一等奖,袁鹰文学奖。从第一篇“豆腐块”算起,赵可法如今已经有了三本散文随笔,一部25万字的长篇小说《运河谣》。另外,数年不辍的翰墨临池,与其文学相得益彰的书法艺术终于得到了行家的认可,书法作品在江苏省六、七、八届青年书法大赛中连年入围入展,并成为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。



    一路播种,一路耕耘,即便不能硕果累累,也不会一无所获。成长的历程,让赵可法有很多的感悟与思考:成功需要厚积薄发,需要积累沉淀,需要“板凳要坐十年冷”。现如今,他已被中国散文学会、江苏省作家协会,江苏省散文学会,连云港小说协会,连云港、无锡、宜兴作家协会吸纳入会。作品曾被选入中考试卷阅读理解题,政府出资出版个人文集。

    国学大师钱穆说:“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,诀窍无他,都是能人肯下笨劲。”人生就是这样,经得起打磨,耐得起寂寞,扛得起责任,肩负起使命,人生才会拥有价值、拥有殊荣。许多人缺少的不是能力、聪慧、机遇,更多的是需要坚持、毅力、等待,只有坚持修行、坚持积累,终有时日实现人生的最后蝶变,终有时日拥有人生的华丽转身。